11月,张家口坝上地区已是寒冬,广袤的土地也被积雪覆盖。不过农业种植大户们并未休息,他们谋划着来年的事业。“杨老师,明年西蓝花要种什么品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吗?”种植大户拨通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所副研究员杨俊刚的视频电话,开始询问明年种植建议。视频这头,杨俊刚坐在北京的办公室里,耐心地为他们解答。
杨俊刚还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的负责人。专家工作站成立于2018年,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北方学院、北京市裕农优质农产品种植公司共同建设。建站以来,在当地的支持配合下,北京的农业专家与沽源县种植户建立了联系,成立了工作站大户联合体,几十次走到田间地头进行科技指导。两年多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也在基地不断地使用、推广,蔬菜品质和种植收益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工作站服务范围已覆盖该县2万多亩蔬菜,在当地形成了示范效应。
杨俊刚与种植大户的网络连线开始于今年年初。沽源县无霜期较短,土地每年5月才可进行耕种,今年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工作站的计划。他回忆,“当时人员流动受到限制,而春耕却不能耽误,于是我们想到了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农业技术。”
2月29日首场网上直播启动,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把积极的声音传到坝上。随后工作站邀请了京、津、冀、新疆等地农业专家陆续开展了10次直播。在直播平台上,鲜食蔬菜品种介绍、叶菜病害防控、轻简栽培技术、水肥高效利用……专家们用朴实的语言和接地气的操作示范把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要点传授给农户,收看直播人数累计超过2.3万余人次。随着疫情好转,专家们走进田间开始做线下培训和田间指导,工作方式就变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技术与网络直播结合,实地培训和田间指导1.4万人次。工作站形成的“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所+基地农户”四位一体工作模式,在今年特殊情况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北京、张家口、坝上多方联动,共同协作,为疫情下工作的开展和推动提供了保障,为当地春耕顺利进行提供了科技支撑。
沽源县作为京北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夏季蔬菜生产基地,拥有架豆、西蓝花、QY千亿球友会app马铃薯三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种植蔬菜达20多个种类、25万余亩,每年7月至9月在北京市场集中上市。但当地水资源短缺,种植户老龄化严重,技术水平有限,常规叶菜较多,特色品种较少,产品销售价格低,生产效益不高。根据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裕农公司自身优势,工作站建议当地走以鲜食蔬菜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升级之路,同时配套优质鲜食品种筛选、水肥精准利用、病虫生物防治、无人机生产监测与光谱反馈校验、产后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今年已完成21种鲜食叶菜品种筛选试验。杨俊刚介绍:“今年筛选出的娃娃菜、芝麻菜口感好、风味足,生吃就很好吃,非常适合做鲜食蔬菜,附加值也高。后续我们将根据试验和测试结果以及不同叶菜生产实际,进一步细化不同叶菜配套技术规程。”通过坚实推广,工作站在当地已形成较大的影响。今年工作站新增两个辅助示范基地,都位于闪电河周边,在西蓝花出口、初加工和育苗等领域具有优势,与裕农公司鲜食叶菜优势形成互补。
目前工作站的服务范围涵盖沽源县2万多亩蔬菜,占沽源县蔬菜种植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粗略测算,经科技帮扶,每亩蔬菜增收超过200元,蔬菜种植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
作为北京市的生态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坝上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杨俊刚发现,受益于扶,膜下滴灌已在当地蔬菜种植中普及,“但滴灌技术仍然比较粗放”。在走访中,农户仍然是“土办法”,浇水时一直浇,直到地里站不住人为止。杨俊刚说:“这就造成了水资源浪费。我们就会告诉大家,作物的苗期、旺盛生长期用水量是不同的,需要更加精准的控制。”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协调好田块节水技术与旱区水资源用水安全仍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杨俊刚介绍,目前工作站正在研究不同蔬菜品种的深度节水技术,结合信息化技术,将田块节水与区域环境条件、用水总量综合考虑,研究土地与水、气候、环境的匹配度,建立数学模型,让灌溉施肥数据精确到每一天,为区域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