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要种出优质的玫瑰花,温度、湿度和光照最关键……说起玫瑰种植的各项技术要领,26岁的赵科帆滔滔不绝。在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赵桅社区,像赵科帆这样的返乡创业大学生还有不少。不过,与返乡创业大学生这个称呼相比,赵科帆更喜欢“花农”。
从两年前对玫瑰花一无所知,到如今将20亩玫瑰鲜切花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条,基地产出的鲜花偶尔还能登上昆明斗南花拍中心的英雄榜,赵科帆把自己和基地这两年来的变化,都归功于高素质农民培训。
赵科帆说:“以前没有真正接触过农业,种花也是第一次,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我开始了解农业,学会了技术,成为一名新时代的高素质农民。农广校的老师们常说,高素质农民代表着中国农业的未来。现在,我有点理解了。”
如今,在云岭大地广袤的乡村田野,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正在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也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他们周围的一切。到2020年底,全省已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8.21万人次。
连日来,记者深入云南的田间地头,走进专业合作社,探寻这支高素质农民队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6月17日一大早,满载农民学员的4辆大巴车开进了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的花卉基地。合作社理事长张良告诉记者,大家这次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合作社探索出的“半基质”和“全基质”玫瑰花种植技术。
自从基地成为云南省省级农民田间学校以来,全省各地来培训学习的农民就没有断过。张良说:“以前,我也参加过许多培训,但田间学校这种实地看、现场学的培训方式,更能让农民接受,而且效果更好。”
如今,在云南各地,像晋宁昆阳张良花卉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民田间学校已经达到534所。农民田间学校已经成为云南高素质农民培育“一主多元”体系中的重要载体与平台。
近年来,云南省农广校系统紧紧围绕乡村人才振兴任务目标,利用纵向五级办学的体系优势和全媒体教学的手段优势,以龙头企业、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建设农民田间学校,探索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参与的“一主多元”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
培训高素质农民,农广校是主力军、主阵地,但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力量也不能忽视。
云南省农广校校长付晴岚直言:“大规模、高质量培训农民,仅仅依靠农广校的力量还不够。许多培训内容必须到农业生产一线。为此,我们将田间学校建到了合作社、龙头企业,为的是让培训贴近农业生产、管理、经营、销售等环节,让农民学员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经过几年实践,“一主多元”培训体系的作用开始显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农民。而今,随着培训需求和培训方式的多样化,“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正在被注入新的力量。
开发网站或主页,推广手机APP,开设微信公众号,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集农民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信息传播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教云平台诞生。该平台像是一个网上农业课堂,农民想看的、想问的、想学的,应有尽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赵科帆刚刚涉足花卉种植不久,正处在最需要技术指导的关口。“多亏有了农业科教云平台,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赵科帆对信息技术在农民培训中的广泛应用赞不绝口。
玉溪市江川区雄关乡下营村方圆十里八乡的花卉种植户都知道,当地康乃馨种植能手段华仙自投资金在花卉基地建了一间可容纳80多人听课的多媒体教室,其中有不少人还到这里当过学员,聆听过段华仙精彩而又实用的技术讲解。
2014年12月,江川区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启动,段华仙成为学员之一。回想起那段培训经历,她告诉记者,自己受到的触动和启示非常大。这些触动和启示,不仅让段华仙成为了一名康乃馨种植能手,还让她成为了带动当地花农共同发展的“领头雁”。
“以前我吃过不懂技术的亏,现在不想让大家再走弯路。”段华仙说,“农广校的老师常常教我们,作为高素质农民,要自己干得好,还要带着大家一起干好。”于是,从2016年开始,段华仙每年免费举办技术培训,至今已累计培训当地花农1600多人次。她还有本自编的培训“教材”——《康乃馨切花设施栽培技术规程》,来人就发。
在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赵桅社区正有草莓种植合作社,有着多年草莓种植、营销经验的理事长郭正有也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的一员。为了带领更多的农户学技术,走抱团发展的路子,他主动申请将区里农广校的田间农民学校建到了自己的种植基地。
几年间,田间学校培训了不少农民,也有许多成了村子里的技术能手、致富带头人。郭正有深有感触地说:“田间课堂建在基地里,‘农民’给农民当老师,可以按实际生产需要解决大家疑惑的问题,彼此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玉溪市农广校校长黄莲英说:“‘农民’给农民讲课很实用,农民爱听,培训效果也很好。第一个‘农民’就是我们的高素质农民,所以在田间课堂里,经常能见到卷着裤腿讲课的高素质农民老师。”
从普通农民到高素质农民,从参加培训到组织培训,越来越多像段华仙、郭正有一样的农民从学员变成了教员,因为他们都认可,要想发展壮大,必需提高技术、转变思想,而参加培训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
选种、育苗、节水灌溉、施肥、田间管理、收获……平均一亩地里刨出4吨马铃薯,虽然一年下来要辛苦大半年,但种植户李天挎也乐此不疲。在昆明市寻甸县六哨乡余则莫村民小组,越来越多的像李天挎一样的高素质农民正在通过自身的农技知识积累、相关的专业能力培训、示范村的技术集成示范,推动着马铃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以前,六哨乡种马铃薯都是靠天吃饭,需要灌溉时都是用车拉水。最贵时,水价每吨15元;现在,全乡百姓自制水池1000多个,还配套了节水灌溉技术。
以前,有的生了虫、得了病,也不知道是什么虫、什么病,只能等着减产;现在,村里、乡里大大小小的马铃薯种植户都知道是马铃薯晚疫病,早早地就开始预防。
六哨乡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基地负责人杜春永介绍,为了让示范基地里节水灌溉技术集成、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到各村委会、村小组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管理水平。从2018年到2020年,基地累计培训近700人次。
余则莫村民小组万担坪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正林正是培训的受益者之一,现在他已经成了马铃薯种植的“土专家”。
昆明市农广校校长胡滇碧告诉记者,近几年,省里结合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十大特色产业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提出了要结合产业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昆明市积极创新培训方式,结合各县、区的特色产业,集中力量打造了18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村”。
余则莫正是18个“示范村”之一。不过,要成为“示范村”,条件比较苛刻,比如,要有一个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要有10名以上新型职业农民并成为致富带头人,还要有一个技术支持单位,指导建立一个农民科技核心小组等。胡滇碧表示,有了这些条件,农民才有通过产业提升技术本领的基础,高素质农民培训才能实现由点及面。
寻甸县余则莫马铃薯示范村、宜良县德马辣椒示范村、嵩明县官庄设施蔬菜示范村、西山区六岔路蜜蜂养殖示范村……在这里,是产业发展成就了高素质农民,也是他们助推了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