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知识 分类
詹天兵:用好用活“农业+” 探索乡村振兴新赛道发布日期:2024-08-31 浏览次数:

  QY千亿球友会app近年来,我市着力培养、选拔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乡村人才栖息地,筑牢“天府粮仓”核心示范区才智支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在近日我市开展的乡村振兴人才评价认定工作中,首批111人被认定为乡村振兴人才。为充分展现其实绩能力、贡献价值,市委人才办、市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走近乡村振兴人才】专栏,让我们共同走近在乡村一线创新创业就业的“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

  詹天兵,崇州市白头镇人,1991年7月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电力技术经济专业,曾供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2012年7月创建了崇州缘道家庭农场。2020年5月,获得崇州市年度优秀人才称号;2021年12月,当选崇州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2022年11月获得“四川省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先锋”称号;2024年6月崇州市委组织部认定为“崇州市乡村振兴特优人才”。

  8月,暑气正盛,水稻田郁郁葱葱。虽然还没到农忙时节,但位于道明镇红旗村的缘道家庭农场里,农场主詹天兵却忙得不亦乐乎,下田查看水稻长势、修改研学方案、准备培训课程的PPT......“这个周末,我们将迎接3个研学团队过来,还要开展一个农业交流的技术培训,两天的接待量估计达到300多人次。”很难想象,12年前这里还是一处没有通水、没有通电、没有游客的山脚荒地。

  走进缘道家庭农场,放眼望去,绿茵茵的水稻与村道、青山相映成趣,美如画卷,让人心旷神怡。农场里的房屋被大片绿意包围着,白鹭低飞、芳草萋萋,处处展现着乡村生态美。

  缘道家庭农场占地400余亩,其中种有水稻大约100亩、蔬菜20余亩,配套农事体验、蔬菜采摘、菜园认养、观鸟游学等项目。“正是这片稻田唤醒了我内心对于乡村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从事农业工作的初心。”詹天兵表示。

  詹天兵是土生土长的崇州人,大学毕业后进入央企工作,5年后跳槽到一家上市公司担任高管,一做就是16年。

  当时在这家上市公司,我主要从事的是农贸板块的管理工作,接触最多的就是农业。后来我母亲生病了,在回来照顾母亲的同时,我也谋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结合自己在公司多年的管理经验,就在这里流转了400多亩地,开始了家庭农场创业生涯。

  农场发展的前三年,依靠传统种植,‌投入资金大、‌周期长、‌见效慢,‌詹天兵的家庭农场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那个时候并没有想过放弃,一边研究土壤改良,一边思考农场的转型发展。后来,我们逐步确定以生态农业、生态种植为基础,然后把第三产业加进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农场的营业能力。

  随后的几年,缘道家庭农场接连引入了餐饮、民宿,开始发展观光、休闲、团建项目,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凭借“农业+文旅”的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在缘道家庭农场不断升温。这些特色项目的融入,不仅打响了缘道家庭农场的品牌知名度,也激发了詹天兵想要在乡村大展手脚的信心。

  “随后,我们就发展到了农场第三个阶段,就是现在的回归农耕,从青少年的劳动实践和亲子活动入手,呼吁更多的青少年关注和了解我们的农耕文化。”詹天兵说,大片的生态农田为孩子们开展研学活动提供了现实基础,大家可以在自然中了解农耕,在寓教于乐中收获知识。

  在缘道家庭农场内,废旧的农具也是宝,可以用作装饰和展示教具,以此向孩子们教授农具的用途以及当代播种方式的改变;收割后剩下的农作物秸秆同样实用,既可以装点农场,还可以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秉持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詹天兵将传统农耕文化植入生活、工作,在缘道家庭农场中,一切都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随意的精致感处处可见。

  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将传统农耕转变为孩子们亲近自然的田间课程。如今,缘道家庭农场的转型之路在詹天兵的带领下不仅逐渐成形、初显成效,也为道明镇红旗村的产业兴旺注入“农业+文旅”活力。

  独特的乡村研学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慕名前来打卡,让更多人接触到了自然教育理念,也为红旗村点亮了“研学+”乡村文旅的特色名片,带来更多人流量。

  “12年的时间,我们先后获得了四川省首批省级示范农场、成都市级示范农场、成都市十佳家庭农场等荣誉,而像川农大、西南财大等高校也将和我们缘道家庭农场开展合作,将这里打造成为学生们的实训基地。这些,应该都算是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吧。”詹天兵说。

  詹天兵告诉记者,自2012年开始打造农场以来,已先后投入1300余万元,目前农场的发展还在不断升级,配套的产业链也越发完善。詹天兵相信,只要用心经营,累累硕果的明天就会在不远的前方。

  现在,我仍在思考咱们农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如今,在全国都在进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乡村不仅承载农业生产功能,更是乡村振兴的载体。我们希望为城里面的消费者提供一个可休闲、可解压的空间,然后再将我们乡村资源和城市资源进行嫁接,让这些资源、元素能够流动起来,为我们城乡融合发展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本文由:qy-千亿(球友会)官方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