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分类
算法思维之下的电影工业美学发布日期:2024-09-10 浏览次数:

  继推出聊天机器人ChatGPT和图像生成器DALLE之后,美国公司Open AI在最近发布文生视频模型SORA。该模型通过接收文本QY千亿球友会app指令,即可生成60秒的短视频,呈现出惊人的技术跃迁,引发行业内外的广泛热议。随着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的稳步推进,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或改变文艺创作的形态和生态?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中面临哪些问题?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策划推出“人工智能与文艺创作”系列稿件,从人工智能与电影工业美学、人工智能与电影算法、AIGC与短视频创作、AIGC与视觉创作、AIGC与影视创作等方面展开,力图呈现人工智能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探索。

  从抖音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到影视剧创作时的算法反馈;从媒介平台的个人定制式“每日资讯”推荐,到日常消费的算法计算……算法如空气一般,成为一种无形的“实在”,真实地影响甚至颠覆着人们的文化、消费与理念。伴随着算法的不断进化及大数据的迭代更新,算法的“整合推优”能力越加突出。算法思维将对电影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当算法模型发展到“深度学习”的阶段,人类在电影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影的生产全流程、产业项目评估、导演创作思维与文化生态,正在经历一场“算法革命”。

  当作品处于创意初期时,人工智能算法就可以为电影项目提供风险评估与智能推荐。比如,美国洛杉矶的Cinelytic公司依靠强大数据库研发的算法预测系统,就可以分析并预测电影剧作及演员的市场价值;20世纪福克斯和谷歌共同开发的Merlin系统,通过分析观众情绪与接受偏好,利用“算法推荐”来达到电影宣传的最佳效果。国内的灯塔数据平台也具有大数据计算与票房预测等功能。

  除了提供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商业算法逻辑外,算法已经介入电影生产的全流程,甚至可以模拟人类的摄影/拍摄底层逻辑,AI辅助剧本创作、虚拟制片、人工智能生成影像、算法智能推荐等技术正逐渐成为电影制作的常态。《流浪地球2》摄影指导刘寅就曾透露,《流浪地球2》在拍摄过程中运用了泰坦(Titan)这一目前全球最大的MOCO(即“数字控制”技术最高端的设备)来完成人类无法拍摄的场景。此外,他对“数字控制”拍摄的重要性及准确性直言不讳,而这背后,实则是一次电影制作算法化与“算法工业”的实践。在后期制作阶段,AI可以基于算法深度学习实现智能剪辑、自动生成影像,以及为影像设计同步声音、音效等功能;在宣发阶段,算法智能推荐能够提供电影项目的“最优化”宣发策略,起到活跃目标受众市场的作用。

  在人工智能算法全面影响影视生产的当下,面对新技术介入电影生产制作、影响电影制作过程、颠覆电影本体属性这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与之匹配的理论来解释、研究这些新问题。基于陈旭光教授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笔者提出了算法时代的“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理论,并以此来讨论算法革新电影全流程背后的机制问题。

  笔者认为,电影算法工业美学应遵循“算法可视式制作”“算法内导演”与“算法全流程推荐”三重制作逻辑,核心是通过算法精准掌握大众趣味,并以此进行资源整合,从而避免“成本病”。需要注意的是,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的宗旨是关注大众文化,提倡电影应是制作者与大众“对话”的产物。算法的目标是大众共情满足,不可唯算法论,生产者须警惕算法背后的“算法异化”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算法革新了电影生产端与消费端的核心——人的意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算法的影响下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所以,电影算法工业美学应关注算法影响后的“人”之变化这一问题。在生产端,创作者要在尊重个人艺术感性创作的同时,有“算法内作者”意识,尊重算法后的大众审美与数据理性,做到数据理性与情感感性的“二元统一”。在消费端,电影营销需要进行“算法偏好式引导”,只有更好地了解受众的普遍需求,才能让电影进入更多“百姓家”。

  其次,人工智能算法全面革新了电影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环节与“具体的人”的地位。电影工业美学主张关注电影生产过程中除去导演、编剧之外的生产者们,电影算法工业美学也应延续“具体的物的关注”与“具体的人的关注”思维,关注电影生产中的机械之变,以及这些制作机制带来的生产美学变迁。具体而言,电影算法工业美学强调算法工业生产的“感性工学”逻辑,认为算法式生产是一种将人之想象进行感性数据呈现的过程。比如数控机械臂的“轨道求反”与“数据循环及再生”就是一种“算法工业式机器运行逻辑”。

  需要指出的是,提倡“电影算法工业美学”并非提倡一种复制化、“非人介入”“完全自动化”的电影生产模式,而是一种“新形态对话观念”,即电影生产者与大众文化的算法对话,提倡生产者要有算法工业式电影生产的新意识。

  显然,在人工智能算法时代建构与之匹配的电影理论绝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断丰富体系、完善方法。但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忽视领域内迈出的任何一小步,这将会在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下,“电影算法工业美学”便是这眼前的一小步。

  (作者张明浩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郭培振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硕士)


本文由:qy-千亿(球友会)官方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