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成都市新津区宝墩镇,刚收割完的稻田重归宁静。平畴沃野之上,宝墩遗址展馆不时可见游客前往打卡。两年前,“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在这里揭幕,生动勾勒出4000多年前古蜀文明的模样。
宝墩遗址是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上人类第一次大规模定居生活的地点。古蜀先民们在这里筑城挡水、种植稻米、修筑竹(木)骨泥墙的房屋、养殖家禽……文明的曙光,4500年前已在成都平原出现。
“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上,复原的宝墩水稻田谷穗低垂,考古出土的炭化稻谷、粟、黍等不同的植物种子则分门别类装瓶展示。这些稻作场景与琳琅满目的陶石器、象牙杖等出土文物及复原场景一起,向参观者展示了古蜀文明早期古蜀先民在成都平原生产生活的鲜活场景。
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是怎么生活的?“我们在2020—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水稻田遗迹,这也是长江上游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宝墩遗址工作站站长唐淼介绍,结合对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浮选,我们发现其中稻谷的数量占到一半以上,证明了古蜀先民至迟在4500年前的主食就已经是以大米为主。“正是稻粟兼作的农业体系以及家猪的养殖,奠定了古蜀文明甚至天府之国农耕文明的基础。”
此外,根据对动物的考古研究,考古人员还发现宝墩先民已开始驯化和饲养家猪、狗等家畜。“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下,食物的富余极大促进了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发展。”唐淼说。
近年来,考古人员还在宝墩遗址发现了成都平原最早的房屋竹构件。“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以前曾发现过竹骨泥墙基槽式居住建筑遗存,但因为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环境,一直未能发现有机质建筑构件。2020年,我们在一处台地边缘倒塌的红烧土基址中,发现了6枚碳化竹片,让多年来学界的推测有了实物证据。”唐淼介绍,在多年对宝墩遗址的发掘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古城内的居住模式。古蜀先民在地理位置较高的黄土台营建居址,墓葬则通常分布于房前屋后或台地旁的低洼区域。宝墩时期已干涸的低洼区域,还被用于制作石器或其他手工业活动。更为低洼的湿地,则被用于水稻种植。
距今4500年的宝墩遗址规模已如此巨大,那比它更晚的三星堆文明,和宝墩文化有关联吗?
唐淼介绍,宝墩古城开启了成都城市文明,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及文明的萌发孕育了胚胎。宝墩文化时期积累的挖壕筑城、治水、水稻栽培、家畜养殖等经验,为宝墩文化后期和三星堆文化时期古城址的修筑、生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的起源地,是成都平原迈进文明门槛和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蜀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三星堆文化是在本土宝墩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综合发展而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宝墩文化也是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我们完全可以说,4500年前,文明的曙光就已经在成都平原出现。”唐淼说。
2022年1月,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正式揭牌,宝墩遗址展馆同时开馆,“天府之根”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向公众开放。不同于传统考古工作站,宝墩遗址考古工作站的定位迈出了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一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新津区委区政府通力合作,建成了由展览馆、田野考古智能平台、学术交流区、科研工作区、后勤保障区、考古体验区、研学亭组成的集学术科研、展览展示、体验交互为一体的新型考古工作站。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尤其是该展览,对宝墩文化进行了生动展示。
记者在现场看到,出土于宝墩遗址的巨大乌木,是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纵横的自然环境的见证;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宝墩古城遗址动画视野图,清晰勾勒出宝墩古城的发展演变历程。继续向前,城墙修筑场景前的玻璃屏幕上,古蜀先民正在堆土筑城,通过动画,观众可以直观地了解宝墩古城的修筑过程。
考古工作者这20多年来的艰辛考古成果,成功转化为一个个让观众一目了然的动画图像。
202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宝墩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宝墩的考古,还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近年来,宝墩遗址进入到前期考古材料的整理研究阶段。伴随着更多研究成果的出炉,成都平原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将更加光芒绽放。(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该灶出土于宝墩古城遗址,其外观呈直桶形,通体饰粗绳纹,内壁等距分布有7个长约7厘米的支丁,一侧有略呈半圆形灶门,陶灶高28厘米,直径30厘米,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的灶。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