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编者的话:蔬菜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不少北方人的记忆里都还有“冬储大白菜”的烙印。而如今,无论四季何时、不论南方北方,品类丰富的蔬菜都供应不断,中国人的“菜篮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量快速提升、品种不断创新,在越来越发达的物流体系的保障下,中国人的餐桌日益丰盛。
20世纪80年代初,陈明均从四川来北京求学,回忆起当时的高校食堂,他说道,“冬天除了大白菜就是土豆,反反复复就是这几种。”陈明均如今担任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他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当时还没有超市,副食店和菜店里的蔬菜品种非常少,最多的是大白菜、土豆,连芹菜也不多见。”即便是这样,蔬菜的供应也是限量的,而且需要凭副食本购买。
他告诉记者,“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蔬菜供应实行‘统购统销’,生产大队生产蔬菜,商业单位统一收购,然后销售给城市居民。”陈明均说,加上物流体系不发达,当时全国蔬菜供应是“地产地销”,尤其是北方冬季,人们的“菜篮子”选择非常少。
据陈明均介绍,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尝试通过“南菜北运”弥补北方蔬菜的供应不足。“但当时蔬菜运输主要依靠铁路,速度慢、效率低。从广州运一车菜到北京可能需要十几天的时间,这对蔬菜而言是不可想象的。”1988年中国启动“菜篮子”工程,时至今日已30多年时间,现在中国人菜篮子里的蔬菜越来越丰富,餐桌也越来越丰盛。
菜篮虽小,却关系民生。老百姓的“菜篮子”,习一直记挂在心。“我在福州当市领导的时候,搞好‘菜篮子’是第一要务。福州人叫‘三天不见青,两眼冒金星’,要吃鲜菜、青菜。你不能没有菜,更不能菜价飞扬。现在的市长仍然要有这个意识。”2020年全国两会上,习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强调“菜篮子”的重要性。
现在陈明均仍然经常去买菜。他说:“如今无论是在农贸市场还是超市,北方的茄果类蔬菜、南方的叶菜甚至是一些地区偏爱的鸡毛菜、鱼腥草都一应俱全。不分冬夏,只要你想买,基本都有。”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蔬菜播种面积还不足5000万亩,到2023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已达到3.4亿亩,产量8.29亿吨,在播种面积和产量上,中国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在署名文章中提到,目前我国普遍栽培的蔬菜达到50种,主要集中在十字花科、葫芦科、茄科、伞形科、豆科、百合科、菊科、藜科八大科。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蔬菜登记品种多达19405个。现在,市场上的蔬菜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邹学校认为,中国地跨温带、亚热带、热带气候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打造了一座蔬菜育种的宝库。天然禀赋加上近几十年产量的不断增加,为“菜篮子”工程的快速推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在陈明均看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公路建设不断加速,运输效率不断提升,加上“绿色通道”的政策支持,大大推动了蔬菜的全国流通。现在,无数新鲜蔬菜通过发达的物流网络,源源不断地供应着14亿中国人的菜篮,蔬菜的“买全国、卖全国”早已成为现实。
山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中国设施蔬菜的发源地。但在2010年前后菜农每年购买种苗约需6亿元,其中近4亿元被国外公司拿走。
“种子就是芯片,中国蔬菜种类的增加还有品质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种子。”寿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光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小小一粒种子决定了蔬菜的品质优劣、产量多少甚至是口感。科技创新是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李光聚说:“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菜篮子里也要主要装中国菜。”作为中国蔬菜技术创新高地,寿光将种子研发列为重点任务。据李光聚介绍,“近二三十年尤其是近10年内,寿光种子在创新方面突飞猛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达到224个。”
《2023年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蔬菜种子自给率达到88%,国内培育蔬菜品种达6000-7000个,大宗蔬菜种源实现了自主可控。
李光聚说:“像番茄,一粒外国种子能卖到5毛、6毛钱,通过国产化以后,这些种子基本上都降到了一两毛钱以下。不但解决了种子卡脖子的问题,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的成本。”
1988年中国启动“菜篮子”工程,次年,寿光三元朱村书记王乐义就试种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此后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菜的历史逐渐被改变。
李光聚介绍说:“10月以后,把原来夏天露天种植的蔬菜挪到大棚里,辣椒、西红柿等蔬菜都可以实现冬季供给。因为生长环境更好,大棚蔬菜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也有保障。”在李光聚眼中,大棚的全面推广“开启了中国北方冬季种植蔬菜的一场划时代的绿色革命”。
记者了解到,目前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大棚的推广使各地蔬菜品类不断增加、产量不断跃升。
在寿光的一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里,各种各样的创新蔬菜让人叹为观止:苹果苦瓜、水果彩椒、香蕉西葫芦,光是番茄就有红、黄、绿、白、紫等10多个颜色。在这里,小番茄就有200多个新品种,大多是自主知识产权产品。
李光聚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眼下,寿光蔬菜种类的创新仍在肉眼可见的增加。他说:“现在蔬菜创新一个重要方向是功能性,除了迎合居民口感,更要适应人民健康的需求。比如现在工作节奏快,三高人群在增加。我们在蔬菜的创新上就会更注重蔬菜的功能性,如降糖辣椒、减脂黄瓜等等。”
“最开始尝试‘南菜北运’时,主要依靠铁路,但当时的运力非常紧张。”陈明均曾在当时的商业部负责农产品物流工作,他告诉记者,“车皮很难申请,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跟铁路系统上报用车计划。之后还要提交旬计划、调度计划。两个月前蔬菜还在地里,现在就要决定两个月后卖到哪个地方,这个过程难以想象。”
“20世纪80年代,货运汽车的载重最大不过8吨,而现在基本以20吨、30吨为主;路网建设方面,中国公路条件逐步改善,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速路网越来越完善,车辆技术越来越现代化,运输速度也在不断提升。”陈明均认为,物流条件的改善,是中国实现蔬菜“买全国、卖全国”的决定性因素。陈明均告诉记者,现在蔬菜的全国运输95%依靠公路实现,路网和运输工具的极大发展,成了“菜篮子”工程重要的基础支撑。
QY千亿球友会app
李光聚认为,中国物流体系不断完善和提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他说:“蔬菜产量上来了,路修得越来越好,汽车工业不断发展,运输速度和能力也大大提升。寿光蔬菜供应北京都是当日到达,从山东到上海、郑州等中心城市也都实现了当日到达。”
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也为蔬菜的运输与配送注入了科技力量。《2023年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报告》称,目前蔬菜销售渠道中85%为线下,包含农产品批发市场、商超、农贸市场、基采直供。15%为线上,包含传统电商、团购、短视频电商等。线下市场正被线上渠道分流。
北京居民赵晓玲在京东买菜上下单,30分钟后,京东配送人员就将其选购的蔬菜送达。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京东买菜的业务集仓储、分拣、配送于一体,前置仓选址离消费者的距离多在3公里以内,目前可实现最快30分钟送达,成为消费者“身边的大超市”。
同时,京东买菜还采取“产地直采直发”“海捕直达”等模式,各类生鲜食材的采购区域覆盖全国各地,通过直采加全程冷链运输,实现从“产地”到“餐桌”的高效闭环,其中本地菜及周边菜可实现24小时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