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枣庄市委书记张宏伟调研该市辣子鸡产业发展,提出尽快研究制定“辣子鸡”行业标准,在大力推广堂食现炒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真空速食,用互联网思维拓展销售渠道,真正使鲜香味浓的“辣子鸡”走出枣庄,走向全国。
张宏伟提到,要坚持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力,积极争创“枣庄辣子鸡”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标食品IP,进一步擦亮“中国辣子鸡之乡”的城市名片,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道经典名菜,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辣子鸡,如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菜馆,不乏将“辣子鸡”设为招牌菜。山东枣庄这座北方煤城,为何会盯上“辣子鸡”生意呢?
据了解,2016年,中国烹饪协会认定枣庄市为“中国辣子鸡之乡”。为打响枣庄辣子鸡品牌,当地可谓不遗余力,不仅多次举办辣子鸡文化节,还申报“枣庄辣子鸡”地理标志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出台辣子鸡产业发展规划、成立枣庄辣子鸡产业协会,助推产业发展。
作为山东经济体量最小的城市,枣庄2023年GDP为2156.74亿元,在山东16个地市中排名垫底。这座曾经的煤炭能源基地,近年来面临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经济结构亟须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近年来多地凭借美食IP出圈,比如柳州螺蛳粉、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分析认为,枣庄盯上“吃鸡”生意,是想要凭借当地招牌美食辣子鸡“出圈”,进而带动当地经济转型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辣子鸡在枣庄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美食,打造“枣庄辣子鸡”IP可以增加城市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消费。与此同时,还可以积攒人气,提振经济发展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发展氛围。
“一份辣子鸡售价100元,可带动三产联动,产生产业价值500元,全市中小型餐饮店34594家,规模酒店1078家。每家每天中、晚餐各售出一只鸡,一年按360天计,就能产生经济效益128亿元。”枣庄市烹饪餐饮业协会秘书长、辣子鸡烹饪技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新权算了一笔经济账。
王新权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推动枣庄辣子鸡产业的发展,曾全程参与“中国辣子鸡之乡”的申报。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枣庄辣子鸡“家家会做,店店供应,人人喜食”。在他看来,一鸡动,百业兴。辣子鸡产业是枣庄最容易做成百亿乃至千亿产业的项目。
据他介绍,传统枣庄辣子鸡的主要食材均来源于本地,其中所用代表性食材孙枝鸡,是枣庄特有的地方家禽品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其他食材和调味品,比如辣椒、酱油等,也都是当地特色品种和产品。
据山东地方媒体报道,枣庄每年消费近1亿只鸡,当地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厨师不做辣子鸡,别在枣庄开饭店”。现在,一直在当地盛行的枣庄辣子鸡,也想要“飞得更远”。
近年来,不少地方都在打造特色美食品牌,希望以此带动产业发展、城市“出圈”。比如柳州、淄博、天水分别依托当地特色的螺蛳粉、烧烤、麻辣烫成功“出圈”。近日,兰州专门出台《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石家庄则宣布将推广使用“石家庄牛肉板面”品牌。
在此大背景下,枣庄加快打造地方特色地标食品IP,擦亮“中国辣子鸡之乡”的城市名片的意图,也就不难理解。
曾刚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发展辣子鸡产业除了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之外,还可以增加就业。他说:“不管是养鸡,还是制作辣子鸡的过程,以及提供餐饮服务等,均能提供不少工作岗位,可以促进当地的就业。”
据了解,枣庄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台儿庄古城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曾刚说,如果能够依靠枣庄辣子鸡IP“出圈”,对于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事实上,枣庄发展辣子鸡产业的想法由来已久,比如多次举办辣子鸡文化节,成功申报“中国辣子鸡之乡”,申报“枣庄辣子鸡”地理标志商标,出台辣子鸡产业发展规划等。2020年10月,当地还曾就如何做大、做强、做长辣子鸡产业链,公开向海内外征集“中国枣庄辣子鸡产业”发展建议。
不过,当地媒体曾直言,作为区域品牌的枣庄辣子鸡,仍处于“有餐饮无规模,有消费无产业,有品类无品牌”的阶段,与省内知名的“德州扒鸡”“东阿阿胶”等产品相比,品牌仍有不小的上升空间。
枣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0年在回复当地政协委员《关于做强“枣庄辣子鸡”区域品牌的建议的提案》时也曾提到,通过调查发现,枣庄辣子鸡品牌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几家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但品牌效应欠佳,由于“枣庄辣子鸡”没有进行地理标志注册,品牌效应无法形成,其辐射带动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王新权认为,枣庄发展辣子鸡应该在品牌、标准、文化、产业、销售等方面不断着力。“要建立相应的食材供应、生产加工、市场营销、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文化建设、政策扶持体系。”与此同时,他还认为,需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和精准性。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枣庄能够凭借辣子鸡“出圈”,也需要面对“人旺财不旺”的可能。以去年末开始逐渐爆火的哈尔滨为例,今年上半年其成为文旅市场上的“黑马”,但“泼天流量”并未带动哈尔滨GDP实现快速增长。从数据看,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GDP总量为2492.6亿元,增量40.97亿元,名义增长率1.67%,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
就连去年火了一整年的淄博,2023年的GDP为4561亿,增长5.5%,低于山东全省6%的平均增速。今年上半年,淄博GDP为2381.5亿元,同比增长5.1%,仍不及全省平均水平。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牛凤瑞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成为“网红城市”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特别是对于中小城市而言,也可以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但“一时的网红,未必可持续”,能否促进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20世纪50年代之后,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在枣庄布局了鲁南化肥厂、鲁南水泥厂、十里泉发电厂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枣庄累计向外输出原煤4亿吨、电力2000多亿度、化肥600多万吨,枣庄经济实力一度位列山东省前四。
但随着常年过度开采,枣庄煤炭资源日渐枯竭,至1999年枣庄煤炭已濒临枯竭,枣庄、陶庄、田屯等大批矿井相继关闭。2009年枣庄被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又被列入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名单。
与众多资源型城市一样,产业结构单一、绝对支柱产业萎缩,枣庄经济发展逐渐落伍。2023年枣庄GDP为2156.74亿元,在山东16个地市中经济体量最小,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也均远低于省内均值。
显而易见,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枣庄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曾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为止,没有找到一个非常稳妥的办法。因此,枣庄想要实现经济转型“没那么简单”。
在曾刚看来,枣庄实现转型并非没有机会。枣庄是国务院批复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曾刚作为专家曾在当地做过调研。他提到,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从国务院到山东省都有相关的政策扶持,如果能够把相关政策支持孵化,加之当地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枣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有比较好的条件的”。
事实上,近年来枣庄持续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培育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有观点认为,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等原因,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有力的支撑,在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城市所处的区位也十分关键。曾刚说,枣庄地处山东、江苏的交界处,“以前说‘不南不北’没有什么特点,但现在可以说是其一个优势”。
QY球友会官网
据悉,枣庄地处京沪交通大动脉的黄金中间节点,京沪高铁、京台高速、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辐射半径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等重要经济圈,交通区位优势显著。
在曾刚看来,生态环境也是枣庄的优势条件之一。他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过去很多人不是特别理解,现在生态环境成为一些地方非常有利的发展优势,“生态环境好的话,其实是会吸引一些高端的产业和人才的”。
值得一提的是,曾刚建议,要开门搞发展,充分利用外面的市场、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枣庄实现经济转型“还是有机会的”。
此外,枣庄是淮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近年来,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开始提速,今年3月,“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的任务之一。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格局,被认为是枣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曾刚提到,淮海经济区在过去属于典型的省际交界“边缘区”,行政的区隔很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是现在,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这些“边缘区”日渐变成具有活力的新的增长极。在他看来,相关城市可以利用后发优势,抓住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机会,围绕产业链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集群。
牛凤瑞表示,转型意味着阵痛,随着资源的枯竭,相关的产业必然萎缩,需要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在他看来,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制造业更应该居于主导地位。
他提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农业不具备物质财富的代际积累功能;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消费型服务业,“网红城市”更多的是生活消费型服务,这当中就有客流是否可持续的问题。